起名网 中嶽嵩山 中岳嵩山景点介绍 正文

中嶽嵩山 中岳嵩山景点介绍

 嵩山,古稱外方山、崇山、嵩高山。位於河南省鄭州西南90公里的登封縣內。它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嵩山東爲太室山,西爲少室山,七十二峰起伏錯縱,橫

 

中嶽嵩山 中岳嵩山景点介绍
嵩山,古稱外方山、崇山、嵩高山。位於河南省鄭州西南90公里的登封縣內。它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嵩山東爲太室山,西爲少室山,七十二峰起伏錯縱,橫臥於中州大地,群峰矗立,層巒疊峰,東西綿延60多公里,總面積達3000平方公里。這裏峻峰奇異,風光秀麗,宮觀林立,爲中州地區的第一名山。其神韻主要體現在它的博大與豐腴,包容滋養世間萬物。所以,道教把中嶽神尊奉爲掌管“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啖”之事的尊神。以體現大道滋養萬物的精神。同時,它也是儒家中土之德的象徵。歷代以來,中嶽已成爲儒道釋並存的名山。在道教史上,仙人浮丘公、王子縉、鬼穀子等曾在此隱居,道教高真寇謙之、司馬承禎、丘處機也曾在此修道傳教。現存中嶽廟是嵩山道教最大的建築,廟內殿宇巍峨,古柏參天,文物彙粹,瓊宮聖境之意猶然。  嵩山的歷史悠久。距今約23億年前,神州大地上發生了被地質學家稱爲“嵩陽運動”的地殼劇變,逐漸形成了巨厚的高山群與地層的海下沈積;距今八億年前後,地殼再次發生劇變,巨厚的石英砂岩開始上升,形成了龐大的皺山系。這次運動被稱之爲“中嶽運動”。這以後,又在影響我國南北廣大地區的地質構造運動---“燕山運動”的作用下,褶皺山系遂逐步形成了壁立千仞的嵩山。  古時,嵩山名爲“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國語·周語》稱禹之父鯀爲“祟伯鯀”,“崇高”之名緣結於此。據東漢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嶽,加嵩高宗者何?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爲“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  嵩山以峻極峰爲界,東爲太室山,西爲少室山。古時,乙太室爲嵩山的主山,論及山氣勢,多就太室而言,即謂“大抵嵩山,勝在氣概”。但細細觀察,兩山又各具特色。明代傅梅在《太室十二峰賦》中,對兩山曾作過如下比較:太室山“雄偉而豐”,少室山“森削而秀麗”;太室山“廣闊以能容”,少室山“挺拔以自異”。傅梅的上述概括,是符合兩山的實際的。太室山和少室山各有三十六峰,各峰皆有名有典,如太陽、少陽、明月、玉柱、萬歲、鳳凰、懸練、臥龍、玉鏡、青童、黃蓋、獅子、雞鳴、松濤、石幔、太白、羅漢、白鹿等等。嵩頂爲太室主峰,因《詩經·大雅》有“崧高維嶽,峻極於天”之句,故唐宋以後,改稱嵩頂爲峻極峰。  太室和少室雖爲二山,但又毗連,其相接之處,就在登封縣城西北的嶺口,古稱轅轅關,爲古今山交通要衝。嶺上至今還保著與之相聯繫的石額題刻及古碑等。其中令人樂道的就是大禹開鑿轅口,治理洪水的動人傳說。  大禹,名文命,是夏朝的始祖。夏未建立前,禹是帝舜臣下的一個部落酋長,居住在嵩山與箕山之間。《史記·封禪書》稱:“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因此,對於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是以嵩山爲基礎的。據《史記》記載:“禹之父名鯀,鯨之父名曰顓項,顓項之父名曰昌意,昌意之父名曰黃帝。”可見禹是黃帝的後裔。而今人們以“炎黃子孫”來讚譽中華民族的後代。從黃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帶,他們常遊於嵩山之巔。  據傳說,上古時炎帝族從西北遷入黃河中游後,曾長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洛水流域。其中一支舉伯益爲部落首領,以崇拜山嶽爲特徵,號稱四嶽。相傳黃帝於嵩山之上,大合鬼神,作清角樂。殷周時,崇拜嵩山的有申、呂諸國,即四岳的後裔齊、呂、申、許四個姜姓國。《詩經·大雅·菘高》有雲:“菘高維嶽,峻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按“申”“甫”即申氏、呂氏。據《史記·周本紀》和《逸周書·作雒篇》記載:周武王初滅商,曾計劃建城邑于伊、洛,以近“天室”,定保天命。“天室”即古人認爲能夠溝通人與天神的嵩山太室。後來周公在嵩山附近建造了洛邑,作爲周朝的統治中心,西周滅亡後,洛邑遂成爲東周都城。是時,嵩山如同關中終南山一樣,是人們心目中的神山。如《左傳》昭公四年雲:“陽城、太室、荊山、終南,九州之險也。”  秦漢以降,嵩山中嶽大帝的雛形逐漸形成,並不斷趨向人格化,雖然其在宗教方面的特殊地位讓於五嶽之首的岱宗,但仍是國家祀典的五嶽之一。據史稱,秦始皇篤信神仙,曾在嵩山上立伺祭祀嶽神。漢武帝元鼎元年(西元前Ii6),方士公孫卿利用大鼎的被發現,向武帝授成仙之道,遂被拜爲印官,去嵩山太室事供神仙。三年後,漢武帝親臨太室山,禮祭太室神祠,封太室山爲篙高山。元封元年(西元前l10)三月,漢武帝再至中嶽太室山,親率群臣,禮登嵩頂。據傳,當武帝登山時,隨從官員聽到山間有呼“萬歲”之聲,“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以爲有神,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無伐其木,以山下三百戶爲嵩高縣,作爲奉邑”。又在山上建爲萬歲亭,山下建萬歲觀,名此峰爲萬歲峰,以應山呼之奇。漢宣帝神爵元年(西元前61)頒佈詔書,正式確定嵩山爲中嶽,要求歷代祭祀。又據《史記·孝武本紀》稱:“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於五嶽、四瀆矣。”漢代有方土入嵩山尋仙采藥,或存思誦神以治病驅邪。《後漢書·劉根傳》雲:“劉根者,穎川人也,隱居嵩山中。諸好事者自遠而至,就根學道。”因此隨著神仙家和方士在嵩山的開拓,中嶽大帝的人格化更爲明顯了。《道藏輯要·嶽瀆名山記》謂中嶽嵩山岳神中天王,領仙官玉女幾萬人,治理其地。漢末魏晉,道教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中嶽神的信仰。北魏太武帝于大延元年(435)在嵩山立廟,凡遇水旱,即命官員來山祈禱。太平真君三年(442),太武帝還親至山道場,受符錄,備法駕,旗幟皆青,以從道家之色。自後諸帝,每即位皆至。  唐宋時期,道教十分興盛,神仙信仰體系已經趨於完備。中嶽大帝作爲道教的崇拜神之一,在帝王的奉祀下正式定型。唐武後垂拱四年(688),武則天祭把嵩山,改爲神岳,封其神爲天中王,封天中王之妻爲天靈妃。萬歲通天元年(696),又尊天中王爲帝,天靈爲天中皇后。改嵩高縣爲“登封縣”,陽城縣爲“告成縣”,以寓其登嵩山、封嶽神、大功告成。自此中嶽神正式成爲神帝而被後世崇拜。道經稱,中嶽神君服黃袍,戴黃玉太乙冠,佩神宗陽和印,乘黃龍,領仙官玉女三萬人,主治山川陵谷、山林樹木之屬。唐開元十八年(730),玄宗李隆基依據漢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仍封嶽神爲天中王,將廟遷建于黃蓋峰下,擴大規模,重新整飾。當時,登封縣令李方郁奉河南府銀十萬,將廟宇、台閣大加擴修(《升中述志碑》、李方郁《修中嶽廟記》)。  宋乾德元年(963),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爲中嶽大帝制作衣冠劍履,以與道經之稱相吻合。從此中嶽大帝衣著冠戴一直沿襲至今。次年又“重修中嶽廟行廊一百餘間,飾以丹青,繪以壁畫,遍栽松柏百株。”據《宋史》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西元983),贈五嶽封號,中嶽大帝爲“中天崇聖帝”,帝後號“正明”,並命翰林、禮官詳定儀注及冕服制度,祟飾神像之禮,至時派遣禮官祭之。乾德二年(964),河南留守侍中,曾差軍將孫和登封鎮將郭武等,監修中嶽廟。大中祥符六年(1013),增修殿宇,並創造碑樓百五十間,塑神像及裝修新舊功德畫壁等四百七十所,這可謂中嶽廟史的鼎盛時期(陳知微《增修中嶽中天祟聖帝廟》)。靖康年間(西元11261127),廟觀殿宇多爲塌廢。金大定十四年(1174)至十八年,花錢一萬四千九百六十四兩,用工四萬八千三百六十二個,重修殿宇二百三十八間,逐漸恢復了廟院狀貌。元初尚存殿宇七百五十餘間,元末多毀於兵火,僅餘殿宇百餘間。  明成化十八年(1842)進行了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清順治十年(1653)、十三年(1656)、乾隆十五年(1750)、十五年(1760)、四十四年(1779)、五十一年(1780年)、五十四年(1789),都曾規模不同地進行過重修。今日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當時的宏偉規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築規模格局和風格特點。  世人稱嵩山處處有聖迹,世代隱機。據《嵩高志》載,漢武帝曾于“遇聖峰”會九嶷仙子,于“會仙峰”會八洞散仙。又據《嵩山志》載,唐高宗遊於鳳凰峰,乾隆帝開闢登嵩禦道。嵩岳的“鬼穀宅”、“白鶴觀”、“仙遊門”、“尋真門”、“祟福宮”都留有仙迹。據《說嵩》稱,戰國時期有王栩,號曰鬼穀子,自幼入雲夢山采藥得道,鶴髮童顔,相貌怪麗,久慕嵩山之名勝,欣然前往,後就地傳道。位於觀星台東北的鬼穀子住過的山洞,後稱之爲“鬼穀宅”。   據《雲笈七簽》曰,蜀人李仙曾在太室山三鶴峰煉丹,莫知其名,曆世見之,時人計之已八百歲,因之名李八百。其仙去後建觀曰“白鶴觀”。《雲笈七簽》卷五《中嶽體玄潘先生》曰:“中嶽道士,前有天師,次稱潘先生,先生名師正,趙州贊皇人。少喪母,廬於墓側,以至孝聞”。“隋大業中入道,王仙伯盡以隱訣及得以符相授,棲於太室逍遙穀,積二十年,但嚼松葉飲水而已”。“高宗皇帝每降鑾輦,親請精廬,先生身不下堂,接手而已。及問所須,答言松樹清泉山中不乏。帝與武後敬之,流連信宿而返。尋敕所居,造崇唐觀,嶺上別起精思院以處之。敕置奉天官,令于遙穀口,特開一門號曰仙遊門,複于苑北面置尋真門。”  《嵩山志》記載:北魏寇謙之,唐朝李道合,宋朝董道坤,金代丘長春均在嵩山“崇福宮”主持過道場。另外,魏成公興,晉鮑靚,唐司馬承幀、吳筠、李筌等都曾在嵩山修道,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北魏寇謙之、唐李筌。寇謙之(365448),字輔真。祖籍上穀昌平(今屬北京),後行居馮翊萬年(今陝西潼北)。早年傾心幕道,研習張魯之術,後隨成公興入山,修道七載,聲名漸著。其時,北方天師道組織渙散,科律廢馳,民間道教起義不斷;佛教逐漸在中國紮根、興盛,佛道鬥爭日趨激烈。爲了維護道教的社會地位,並與佛教抗衡,革除一些被攻擊的弊端已迫在眉睫。寇謙之首當其任,決心改革天師道,其在《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一書中,宣佈新科,清整道教;在《錄圖真經》一書中,則召鬼神,傳授弟子。在北魏太武帝的支援下,其對道教的改革取得成功。  除此外,嵩山還是《三皇經》、《五嶽真形圖》和《陰符經》的發祥地,而這三部經在道教經籍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據《雲笈七簽》卷四《三皇經說》記載:上古三皇所授之經分爲天皇、地皇、人皇共合三卷。關於《三皇經》的行世,《三皇經》說:“晉武帝時,有晉陵鮑靚,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以晉元康二年(292)二月二日登嵩山,入石室清齋,忽見古《三皇文》,皆刻石爲字,爾時未有師,靚乃依法以四百尺絹爲信。自盟而受,後傳葛稚川,枝孕相傳,至於今日。”鮑靚,字太玄,東海人,爲葛洪岳父。據《廣弘明集·二教論》曰:“晉元康年間,鮑靚造《三皇經》被誅。”可見《三皇經》實爲鮑靚所著。《三皇經》的主要內容是“劾召鬼神”的符圖及存思神化的“真形”之術。  關於《五嶽真形圖》的由來,據《漢武帝內傳》記載:漢末方士魯女生采藥于嵩山,遇一神女,自稱爲三天太上侍官,以《五嶽真形圖》授之,並告以施用節度,據稱其圖“可以威制五嶽,役使衆靈。”其實,此圖系方士實地考察山嶽的鳥瞰圖,爲入山之指南,後經配以老君符文,而被神話化,認爲具有護符保身之功能。  《陰符經》又稱《黃帝陰符經》,據《驪母傳陰符玄義》一卷注雲:李筌,號少室山達觀子,於嵩山虎口岩壁得《黃帝陰符經》本,題雲:“魏道士寇謙之傳之名山”。“陰符”的含義爲暗合天道,天人合一。全書分爲三篇,上篇《神仙抱一演章》以陰陽五行學說闡明“天人合發,萬變定基”之理;中篇《富國安民演法章》指出天地盜取萬物,人人盜取萬物的三者“更相爲盜”的關係,強調必須天機,足時而動,固躬養命;下篇《強兵戰勝演術章》說明學道須戒目收心,合乎天道,“自然之道不可違”,如此方可長生久視。李筌遂著《陰符經注》,他在注中用陰陽五行闡述道教的教理教義,含有樸素的辯證思想,不僅在道教思想史上,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都有一定地位。  另有三教文化典型代表的嵩陽書院,位於太室山南麓,它那集儒、集釋、集道於一體的典型建築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素有“山環水抱之區,無地不染梵塵”之美稱。陽書院前身爲佛教寺院,曰嵩陽寺,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擁有僧徒數百人。西元七世紀初,隋帝改梵刹爲道觀,名叫嵩陽觀。道教在融合佛教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唐天寶初年(742),唐玄宗又在此建天封觀。後來因道教活動場所的轉移,儒教又在此安家落戶。五代周時,將嵩陽、天封二觀合建成書院,稱爲“太乙書院”。宋太宗時稱“太室書院”。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易名爲“嵩陽書院”,並設院長在此掌管事務,撥給學田一百畝,以充學費。自此,嵩陽書院成了亦佛、亦道、亦儒的典型代表,是文人相互影響,彼此融合的歷史見證。  嵩陽書院的規制完全不同於寺觀。書院雖不突出供神像的大殿,但吸收了道教對祖先的崇拜,大殿中供奉著與書院有關的先賢聖師。現存建築大體上保存了清代建置。如今這裏已成爲歷史勝迹,在這裏可以見到歷經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珍貴文物古迹,如漢代將軍柏、唐代石碑之類。西漢元封元年(西元前110)漢武帝遊山至此,見三株柏樹高大茂盛,猶如威武挺拔的將軍,於是興致大發,封三株柏樹爲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今存大將軍柏和二將軍柏,三將軍柏毀于明末大火。明人陳斐《三將軍古柏歌》頌道:“扶疏掩映嵩陽宮,仙蹕曾經漢武封。溜雨霜皮合六抱,淩霄秀色辭群峰。”  石碑是嵩山分佈較廣的文物。現存于陽書院西南草坪上高達九米的《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爲其中最大的一塊石碑。碑制宏偉,結構緊湊。此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組成。碑首分三層,上層爲素面的束腰帶座寶珠,各有一隻卷尾石獅位於寶珠兩邊。石獅前爪把持寶珠,後腳盤蹬於寶珠的基座上,嘴唇吻於寶珠,甚稱奇妙。這不僅是裝飾,使碑首不致於顯得單調,而且起著平衡碑頂重心的實際功用,使碑身牢固穩當。碑首的中層比上、下層和碑身都要寬大,四面較碑身突出六十釐米,從上往下逐漸收縮,略帶弧形,上邊有大朵雲氣圖案的浮雕;碑首的第三層上下平直,正面中間篆刻額文,額文兩邊有浮雕的雙龍飛舞,兩側是浮雕的麒麟。這種碑首較那種盤龍式或半圓頂的碑首要別致得多,象徵著升騰的雲氣和天上的巨龍,氣勢特別宏敞。碑文由李林甫撰寫,字體爲徐浩八分古隸楷書,字態工整,剛柔適度,堪稱一絕。歐陽永叔和遊人的題記則撰於碑的背面和兩側。碑座爲長方形,四面刻有石,前後各三個,兩側各兩個,共十個。每個內有一尊浮雕武士像,一手高舉揚舞,一手抓住動物,有魚,有蟾,有蛇,各像不一,但都鼓目凸腹,開檔丁字步,或作對陣欲鬥姿勢。這座碑雕刻于唐玄宗天寶三年(744),石質堅硬細膩,雕工極爲精致,是我國唐碑的優秀代表作之一。  嵩山的宮觀雖不及其他名山數量多,但其規模卻十分宏大,氣勢異常雄偉,爲我國現存現模最大最古的建築群之一。中嶽廟位於山南麓黃蓋峰下,坐向子午,依脈朝案,砂拱以秀,水抱以情,是嵩山現存古建築群的傑出代表。清代乾隆帝重修中嶽時,以北京皇宮爲藍本,按宮中的佈局和建築來設計,其規模的宏大由此可知一斑。中嶽廟創建于秦代(西元前3世紀下半期),稱“太室祠”,內設祠官專事祀典。西漢時,武帝遊嵩嶽,中嶽廟得到了較大規模的發展。中嶽廟占地十萬平方米,從廟前的中華門到廟後的禦書樓,全長(即進深)一點三華里。殿樓閣宮,亭台廊碑,排列井然有序。青石板鋪成的大甭道是中嶽廟古建築群的中軸線。沿中軸線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爲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化三門、峻極門、崇高峻極坊、中嶽大殿、寢殿、禦書樓,共十一進。天中閣後面的六角亭,配天作鎮坊與崇聖門之間的六角亭,峻極門和化三門之間的四嶽殿台基,大殿院的兩座禦碑亭和廊廡,寢殿院的廊房以及禦書樓兩端的東西順山房,分別位於中軸線的兩側。廟的東西兩路,還分別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小樓宮和龍王殿等獨立成體的小院落。廟內有330株古柏、一百通石碑,及神鼎、鐵人等衆多文物,被譽爲“文物之鄉”。  太空闕,建于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與少室闕、啓母闕並稱“中嶽漢三闕”,爲中嶽第一門。闕由方石壘砌,分左右兩部分,相距675米。闕高313米,寬21米,厚07米。頂分六層,計二十二塊方石疊砌。東半闕無字。西半闕正面,有陽刻額文“中嶽太室陽城神道闕”三行九個篆書大字,現在後三字剝落。背面有“奉祀崇高神君,頌公結事”八分篆書字。這些篆文氣勢挺拔,蒼勁有力,是研究我國書法演變的重要實物。東闕雕有人物,車騎出行、馬伎、舞劍、龍、虎、玄武、象、羊頭、鬥雞、犬逐兔、蟾蜍、貓頭鷹、建築物、長青樹等畫像50餘幅,是研究漢代民間風俗習慣和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    中華門,嵩山第一坊。原爲木建牌坊,1942年改建爲磚瓦結構的殿式牌坊。坊下部開三道拱券門,“中華門”三個大字題於門額之上。內外分別題寫“嵩峻”、“天中”、“依嵩”、“帶穎”八字,意即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遙參亭,爲過往行旅拜嶽神的地方。爲重四角亭,亭基高出地面158米,亭高5米餘。亭子四周有磚砌花牆,亭下有明柱撐頂,頂爲綠色琉璃瓦覆蓋。整個建築巧奪天工,精彩異常。  天中閣,原名“黃中樓”,爲中嶽的正門。明嘉靖四十年(1562)重修後,以“正當天中”之意,易名“天中閣”。清代重修,形似北京天安門。下爲墩台(8米,寬13),上建樓閣(總高十余米)

《中嶽嵩山 中岳嵩山景点介绍》来源于网络。本文任何之观点,皆为交流探讨之用,不构成任何建议,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地址: https://www.qiming0.com/article/11761/9421722.html

相关推荐

给未时猪年出生的楚姓男孩起名取什么名字好 猪年申时出生的男孩

楚姓男孩出生在寓意着吉祥富饶的金猪年未时起名怎么取,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未时生人【13:00-15:00出生】   父母不全,夫妻刑克,劳碌成家之命,初限有财,中限惊恐,末限财禄有馀,十九,二十九,五十六有灾,过此七十三岁之寿。   论辰戌丑未时   辰戌丑未四字孤 上妨父母六亲疏 虽有兄弟难倚靠 祖房常被别人租   时
给未时猪年出生的楚姓男孩起名取什么名字好 猪年申时出生的男孩

属猪年康姓五行缺木的男孩起名怎么取 属猪五行缺木的男孩名字

2019的金猪年里,康姓的宝宝如果五行缺木,如何通过周易起名来弥补这一属性的缺少?木主仁, 其性直, 其情和, 其味酸, 其色青。木盛的人长得丰姿秀丽, 骨骼修长, 手足细腻, 口尖发美, 面色青白。为人有博爱恻隐之心, 慈祥恺悌之意,清高慷慨, 质朴无伪。木衰之人则个子瘦长, 头发稀少, 性格偏狭, 嫉妒不仁.木气死绝之人则眉眼不正, 项长喉结, 肌肉干燥, 为人鄙下吝啬。
属猪年康姓五行缺木的男孩起名怎么取 属猪五行缺木的男孩名字

姜姓男宝宝起名大全,适合五行喜木男孩名字有哪些? 五行喜木的字男孩用

宝宝名字和其命理八字五行息息相关。五行起名就是按照五行学说的哲学原理,利用姓名五行,弥补先天之不足,使人达到阴阳五行平衡、循环相生的最佳状态的起名方法。接下来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姜姓男宝宝起名大全,适合五行喜木男孩名字有哪些。适合五行喜木的姜姓男宝宝的好名字有: 姜皓文  姜瑾高  姜皓天  姜杰瀚  姜楠楷  姜名杰  姜旭腾  姜熙敬  姜果东姜向言  姜明东
姜姓男宝宝起名大全,适合五行喜木男孩名字有哪些? 五行喜木的字男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