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旧称“越族”,是我国55个少数名族中重要的一个,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广西省内。京族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京族人民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你知道有哪些吗?

京族简介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污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
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改名为京族。京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绝大多数京族人通用汉语(广州方言)和汉文。京族人喜欢的“唱哈”、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主要从事沿海渔业。近年来,京族三岛又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珍珠养殖场。京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
京族的节日
哈,京语即歌之意,也作“唱哈”。唱哈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京族传统节日。当地各岛的节期时间不一,万尾岛、巫头岛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农历八月初十,而红坎村在农历正月十五日。
哈节的主要内容是祭神唱歌,相传,早在七八百年前,因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京族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后有一位姑娘来到岛上,她以传歌为名,鼓动人民起来造反,争取自由。因姑娘有一副动人的好声嗓,后来京族人便建造了专门的“哈亭”供奉她的神位,并在哈亭中定期举行歌节,一直沿续至今。节前,人们便将哈亭装饰一新,迎接节日来临。哈亭正堂内供奉有镇海大王像和本地各姓祖先灵位,两侧有三级台阶,供人们坐听唱歌。节日前一天,要举行迎神入哈亭的仪式,并举行撵象活动,没有大象只好以猪代象,绕哈亭三圈,然后将猪杀掉,用其八斤肉敬祭神灵。
过去,祭神前还要进行斗牛,不论胜负,一律杀吃。祈神祭祀在一派庄严气氛中进行,主祭人要念祭词,以祈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