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射箭的箭羽,大多是秃鹰、猫头鹰、山鹰等猛禽的羽毛 ●在这里,不同教派的寺院聚于一地,各自修行,喇嘛和尼姑也毗邻而居 砍伐一棵树,就等于谋杀一个僧人 与其说尖扎是同贵德、循化一样的小盆地,

●五彩射箭的箭羽,大多是秃鹰、猫头鹰、山鹰等猛禽的羽毛 ●在这里,不同教派的寺院聚于一地,各自修行,喇嘛和尼姑也毗邻而居 砍伐一棵树,就等于谋杀一个僧人 与其说尖扎是同贵德、循化一样的小盆地,不如说它是一块相对较高的台地。当地人说,虽然黄河从尖扎流过,但它并没有浇灌到这块土地,尖扎人大概是从几百米之上俯瞰黄河的。 古代的时候,要出入尖扎比出入另外几个盆地更为困难,于是这块紧邻黄河边的台地,不但是多民族的多语言区,更保留了古老的五彩神箭比赛,甚至还流传下尼姑成仙的神奇传说。 “漂在naizi上的酥油”镇砍伐一棵树,就等于谋杀一个僧人 尽管没有得到太多黄河水的直接浸润,但大河的流过仍对气候产生了极大影响,使得尖扎盆地成为了青海省气候最温暖湿润的地方之一。这里并非像别的离黄河较高的地方那样,是不毛之地,实际上,这个小小的盆地不仅冬暖夏凉,土质好,日照长,而且盛产蔬菜、水果。从尖扎盆地出产的沙瓤西瓜,在整个青海省都十分有名。 当地人都说,到尖扎,看水要去马克唐镇,看山则要到坎布拉森林公园。 马克堂镇是尖扎县城的县府所在地,马克堂的意思是“漂在naizi上的酥油”,由此可见这里生活的富庶与惬意。马克堂是黄河上游诸多临河而建的城镇之一。它面积虽然不大,却整洁干净,因为流经马克堂的黄河河段水势平缓,景致优美,前几年,就被中国赛艇皮划艇协会辟为了黄河高原水上训练基地。每年的春末夏初时节,不少体育健儿就在这里劈波斩浪,引来无数游人观光。 而位于尖扎盆地的坎布拉森林公园,分布着极为广袤的丹霞地貌。有细心的人统计过,仅仅在尖扎申宝山以北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集中了上百座丹霞山,总面积占全国丹霞地貌分布面积的1/10。无数美丽的山峰激发了尖才从最美丽的想象力,他们认为,那些绝美的山,一定由仙女幻化而成。 在尖扎藏族人的传说中,有这样一个带着几分凄美的故事,相传许久以前,居住在瑶池中的一群仙女游历人间,发现这里丹山碧水,景色迷人,禁不住降下云端,在黄河边载歌载舞凌波沐浴。3个藏族青年刚好经过这里,他们爱慕仙女,有意结为夫妇,就用歌声向仙女们表达了心中的恋情。仙女们被青年的歌声打动,决定留在人间,无奈天规难违,黎明时分,动了凡心的仙女就化作了座座石峰,永远留在了自己深深眷爱的土地上。当地人说,每当月朗风清的夜晚,心存爱情的人,者哙听见仙女们曼妙的歌声,而这几座丹霞山上醒目的沟壑,就是当年山风在仙女身上吹起的衣褶。 尖扎县的坎布拉拥有“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两顶桂冠。这里植被丰茂,草木葳蕤,是黄河上游的主要水土涵养林区。坎布拉以它 4373公顷的林区面积和800多种植物,成为了黄河上游最引人注目的野生动植物王国。 尖扎的植被保存得如此完好,得益于当地老百姓对这片山水的景仰和热爱。在当地的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砍伐了一棵树,就等于谋杀了一个僧人”。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尖扎才成为了黄河上游最主要的水土涵养区,坎布拉才拥有了一幕又一幕令人目不暇接的美景。 用五彩神箭呼唤战神的地方箭官和箭尾需认真选择 尖扎是青海省、乃至全中国都著名的传统射箭之乡。 射箭是藏族群众在漫长的狩猎生活中发明的一项生活技能,早在吐蕃时期,藏族男子就“弓箭不离身”。随着历史的演变,狩猎虽然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射箭这门古老的技艺却被保留下来,成为藏族男儿彰显阳刚之美的传统体育赛事。 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民间的射箭比赛,但尖扎盆地的“五彩神箭”传统却是其中最特别的。 秋收之后,尖扎盆地里的村落之间就开始约定比赛时间。到了那一天,选手们身着节日的盛装从各村赶来,和人们一起举行比赛开始前的仪式,也就是“煨桑”和“呼唤战神”。所谓煨桑,就是点燃桑烟的礼俗,一方面有焚香净化环境、消除不洁和秽气的意愿;另一方面也有祭祀神灵、祈祷平安或者战争胜利的愿望。煨桑之后就是呼唤神灵,请期目助。 比赛前,人们会推选出一位“箭官”,他类似于领队和教练的角色。箭官会带领大家到达比赛的地方,并且首先射出第一支箭。箭官不但需要技艺高超,更要信仰虔诚。选出箭官的同时,大家还会推选出一位“箭尾”,这个人不但要臂力过人箭技精湛,更要心细,因为他还要负责管理大家的箭,所以,箭尾一般都由老成持重的人担当。选引门使用的箭羽,大多是秃鹰、猫头鹰、山鹰等猛禽的羽毛,决不会是其他性情温和的鸟类羽毛,以象征射出去的箭迅猛无比。同时,箭杆上还缠有彩色丝线,或者绘上彩色花纹,非常漂亮。 比赛会分多局进行,每一局得胜的队都会给自己的五彩箭系上哈达。最终按照当地的方式计算出谁胜谁负,尖扎地区流行的计算方式比较特别,谁的箭距离靶心越近谁就得胜,意思是,就算是甲队的靶子上只有一箭,而乙队的靶子上有好几箭,只要甲队的箭距离靶心最近,乙队的箭就不计分了。 十几天的激烈角逐后,所有人会聚集在一起参加庆典,此时赛场上的对手变成了惺惺相惜的兄弟,主队的人会夜宴客队。这个庆典上,五彩神箭会被放置在会场大厅的正中上方,两队的箭官则分别坐在左右两侧之首。几乎所有人都会参加进来,因而这个庆典也成为了尖扎民间的一种大型交际、交流活动。 民俗学家认为,尖扎盆地射箭活动中祭祀神灵的行为非常值得研究。中央民族学院藏学研究院的康珠才让先生就认为:从现代人角度来看,佃门进行的是娱乐和竞技活动,但实际上也有祈祷丰年的意思。他说:从事射箭活动的藏族人认为,如果射箭大获全胜,则意味着这一年五谷丰登大吉大利,反之则不然…… 尼姑成仙的地方不同教派不同性别的毗邻修行地 尖扎盆地的美丽,不仅源于它旖旎的自然景观,更源于它卓绝的人文贡献。 尖扎是藏传佛教“后弘法期”的发祥地之一。所以,在无数藏传佛教教徒的心中,这块盆地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圣地。 公元9世纪,西藏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代赞普——朗达玛,实施了灭佛政策。一时间,寺院关闭、僧侣逃亡。在这种局面下,被后人称为“三贤哲”的三位僧侣——希格迥、藏饶赛、玛尔·释迦牟尼,带着经卷辗转来到了青海,并在尖扎盆地的南宗沟地区找到了一块满意的修行地。据说,三贤哲来到南宗沟一座名叫“佛手指天”的丹霞峰,悟出了佛祖的暗示,那就是潜心修行,弘扬佛法。于是,他们就在南宗沟内的一个石窟里住了下来。时间到了公元阳6年,一位名叫贝吉多杰的僧人,在大昭寺前刺杀了朗达玛,并利用换装的方式,逃过了朗达玛余党的追杀,来到尖扎盆地,和三贤哲汇合,从而开创了这一地区弘法的新局面。三贤哲来到尖扎盆地,加快了藏传佛教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公元10世纪70年代,吐蕃王朝后裔希坚赞,成为了西藏山南地区桑耶寺寺主,为了传播佛法,他派出10名弟子,来到这里学习,并实现了佛教在西藏的再次兴盛。这,就是史学家称誉的“后弘法期”。 在如今尖扎盆地的南宗沟,寺院众多。三修洞 (属黄教)与观音殿(属红教)坐落在山顶;河东的红色台地上,由北向南依次扫咧着尼姑寺(属红教),阿琼南宗寺(属黄教),桑阿德吉寺(属红教),度母殿(尼姑管辖),形成了红教(宁玛派)和黄教(格鲁派)并存,阿卡(喇嘛)和尼姑同修的兴旺景象。实际上,像这样不同教派的寺院聚于一地,不同性别的修行者毗邻而居的情形,在全国都十分少见。 在南宗沟的诸多寺院中,尼姑寺最为著名,相传有一位尼姑,在这里的一个神奇洞窟里得道成仙。青海著名摄影家王舰艇曾这样描述那个洞: “珠穆峰上有—个洞,离地面很高,洞下面架有一个十多米高的梯子,洞口前是一个小平台,紧贴岩壁几乎成90度,我上了一半再没敢上去,害怕梯子断了,只能遗憾。” 传说中,这个洞就是老尼姑成仙的地方。老尼姑叫益西卓玛,带着徒弟每天在洞中打坐念经,终于有一天,她化做一道神光,飘然而去……现在,人们还在益西卓玛修行的洞口,放着梯子,供人参观凭吊。据说,益西卓玛成仙不久,她的弟子也在这个山洞里修成了正果,尼姑寺从此名声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