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姓氏起源:
姓氏的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氏也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
姓氏主要来自:
1、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2、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3、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4、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谭姓历史名人:
谭祁:谭氏始祖,公元前684年,现山东 省 章丘人氏五霸时,齐桓公至谭,谭国不礼.齐侯即位、众诸侯悉贺,谭又不至.齐怒,于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并谭,谭子奔莒!乃以国为姓,而谭姓自此始焉!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延闿(1880年-1930年):字组庵,湖南茶陵县人,中国国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长。1880年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1904年中进士、他二十八岁点翰林,授翰林院编修,后与时偕行,支持立宪;辛亥鼎革,又赞成革命,追随孙中山,后与汪精卫合作,又与蒋介石结盟,直至逝世。且广交游,有“药中甘草”之誉;能治军,曾多次领军征讨,有“翰林将军”之称;善书法,为民国颜体第一人,著有《祖盦诗集》、《慈卫室诗草》、《祖盦诗稿》等。
谭平山(1886-1956):又名谭彦祥、谭鸣谦、谭聘三,广东高明人。1909年在两广优级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开始投身于反对清政府的宣传活动。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谭平山当选为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组织部部长。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谭钟麟(1822-1905):字云觐,号文勤。谭延闿之父;光绪五年(1879)任浙江巡抚,加兵部尚书衔。他派人清查土地,核实漕平,更定厘税,治浚河道,鼓励商运,修筑炮台,重建文澜阁并珍藏乾隆帝赐予的“四库全书”,名震一方。两年后,调任陕甘总督。为准备新疆建立行省,他于八年(1882)曾奏请在新疆南路设置丞倅牧令道员;十年(1884)新疆正式建省后,他为改变每年向新疆调运粮饷征用大批民车的做法,专设官车局,减轻了百姓负担。为解决盐贩哄抬盐价问题,他制订就场征课法,使食盐价格下降。还在兰州创建求古书院,在甘州(今甘肃张掖)创建河西精舍,选拔文人学者著书讲学。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他上奏朝廷,请求率军迎敌,未允。十四年(1888年)黄河决口,主动筹集60万两白银援助河南修堤、赈灾。任陕甘总督六年半,陕甘文化和经济均有发展,库储银百余万两,各州县积谷数百万石,比他就任时增长十倍以上。十四年(1888)以目疾开缺回籍养病。十七年(1891年)春奉旨入京,以尚书衔补吏部左侍郎,后历任户部左侍郎、工部尚书、闽浙总督、四川总督等职。二十年(1894年)加赏太子少保衔。二十一年(1895)春调任两广总督,曾力排众议,禁赌查盗,维护治安,但终不能畅行其志。二十五年 (1899年)冬奉旨回京,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三十一年(1905年)逝世,谥文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