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姓氏起源:
姓氏的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氏也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
姓氏主要来自:1、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2、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3、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4、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关于季氏的姓氏来源说法如下:
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季友平定了庆父之乱,子孙以他的字命氏,称为季孙氏,在鲁国执政。季友的孙子季孙行父执政时,举贤任能,分财济贫,受到国人爱戴,谥号季文子。季孙氏后来简称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执掌国政,当时几代鲁君都昏庸无能,以致出现了人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鲁君的情况。季氏后人以季为姓。
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代。颛顼帝裔孙有陆终,生有六子,其中有子叫季连,因排行为"季",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单姓"季"作为姓氏,有的以复姓"季连"作为姓氏。
季氏迁徙分布: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因政治需要、战乱逃难、经济谋生、改朝换代、避讳改姓、复姓改单姓等原因有无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于中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它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中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的同时,也改变着姓氏的分布。
季姓的迁徙分布主要有:
季氏来源十分繁杂,上古时期有季仲和季狸,而到了商朝末期周文
王之父季历则肯定是表示兄弟排序。与季札基本同时代的鲁相季友,其孙季孙行父(又名季文子),曾孙季孙夙(又名季武子),玄孙季孙意如(又名季平子),意如子季孙斯(又名季恒子),斯子季孙肥(又名季康子)等,表明季孙氏已向季氏过渡。
西汉时期,季氏名人有楚国人季布、季心兄弟,戚圉侯季必(今江苏溧阳人),其子贲侯季长,其孙躁侯季暇,曾孙季信成,玄孙季买之,至其玄孙时圣上下诏令其复家。说明此期今湖北、江苏等地已有季氏族人分布。
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期间,季氏族人于史书不显,但据史籍《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记载,季氏的地望有鲁国、寿春、渤海,说明季氏曾经昌盛于今河北、山东、安徽一带。
隋、唐以前,社会激剧动荡,则北方之季氏族人迁衍江南是势在必行的。唐朝时期,寿春之季氏族人依然长盛不衰。
两宋时期,江南之季氏名人渐多,江苏、浙江成为季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北方之季氏族人则处于分散、小规模的聚居状态。宋元之交的战乱,使部分季氏族人迁衍于广东、福建、江西、湖北等地。
明朝初期,山西季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等地。
明清两朝,由于江浙一带富庶,社会比较稳定,此两地之季氏繁衍日盛。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两代季氏进士及第者确切人数共计三十一人,其中以江苏、上海最多,计有十七名,其中江阴、泰兴各四名,高邮、盐城各两名。另外浙江五名,河南、江西各两名,河北、山西、云南、山东、福建各一名。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窥探明清季氏分布之一斑。
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岛时,有江浙一带之季氏族人或为学生、或为军人随之赴台。
如今,季氏族人在全国分布甚广,部分迁移至天津静海、江苏一带。
季姓历史名人:
季布:汉初著名游侠,楚国人。楚国有谚语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有"一诺千金"之誉。楚汉战争时,为项羽部将,汉朝建立后,被刘邦追捕,后得赦免,任河东太守。
季厚礼:明代孝子,以孝行著称。其子季立,其孙季廷春皆效之,人谓其"一门纯孝"。
季广琛:唐代诗人。曾任瓜州刺史,官至散骑常侍。
季陵:北宋末学者。政和年间三迁太学博士。南宋时迁中书舍人,历任温州临安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