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姓郡望:
董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如:陇西郡、济阴郡、代郡。
董姓堂号: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董姓有苍梧堂、崇本堂、纯孝堂、醇儒堂、大儒堂、德星堂、笃行堂、敦本堂、敦睦堂、耕本堂、光训堂、广川堂、怀本堂、豢龙堂、济阴堂、良史堂、陇西堂、梦花堂、明远堂、青惟堂、三策堂、世德堂、思本堂、听彝堂、维竹堂、文会堂、务本堂、锡类堂、霞蔚堂、孝友堂、修书堂、学三堂、燕翼堂、永思堂、余庆堂、正谊堂、直笔堂、种德堂、重德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相传帝颛顼生傅,俩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六子,次子惠连(参胡)董姓。裔孙颼叔安之子董父,以畜龙服事帝舜,氏日豢龙。一部分董氏家族以“豢龙”为堂号。
今之董姓出古之董氏,非出古之董姓,更非出豢龙氏之后,此堂号殊不当也。春秋晋灵公无道,大臣赵盾屡谏不听。晋灵公欲杀赵盾,赵盾乃出逃。还没有逃出国境,就听说族侄赵穿将晋灵公杀了,赵盾又重新返回。史官董狐认为是赵盾出逃引起赵穿弑君,责任在赵盾,因此在史策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称其为良史,子孙以“直笔”“良史”“修书”为家族堂号。
西汉董仲舒(前179一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人,是大儒学家,被尊为“醇儒”。他在担任江都相期间,以“正谊明道”,即“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以不谋求一己之私利,不计较一时之近功”谏言江都王。他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拓了此后二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其学说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子孙以“广川”“大儒”“醇儒”“正谊”“明道”“三策”“繁露”为家族堂号。
相传董仲舒习惯坐于青色的帷幔中讲学,学生则于帷外聆听。其子孙或以“青帷”为家族堂号。
浙江金华纯孝堂董氏,始祖董元享,北宋庆历间人赘兰溪(今属浙江)望云乡;四世孙董少舒,以孝行著闻,改望云乡日纯孝乡,子孙以“纯孝”为家族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