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郡望:
李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如:陇西郡、赵郡、顿丘郡、渤海郡、中山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广汉郡、梁郡(梁国)、南阳郡、丹阳郡、安邑郡、平凉郡、武威郡、敦煌郡、武陵郡、颍川郡、常山郡、辽东郡、广陵郡、汉中郡。
李姓堂号:
李姓有爱敬堂、安庆堂、白鹿洞、百德堂、百官堂、百忍堂、报本堂、本立堂、本源堂、必昌堂、辨志堂、步莲堂、昌后堂、长发堂、长寿堂、成纪堂、承德堂、承惠堂、承启堂、澄心堂、炽昌堂、崇本堂、崇德堂、崇厚堂、崇俭堂、崇礼堂、重庆堂、垂裕堂、春华堂、春浦草堂、椿荫堂、刺史堂、赐廉堂、从桂堂、萃涣堂、存德堂、存仁堂、大理堂、道德堂、道根堂、得一堂、德昌堂、德庆堂、德生堂、德寿堂、德顺堂、德馨堂、德裕堂、德泽堂、登龙堂、登瀛堂、登云堂、迪德堂、棣尊堂、棣华堂、丁兴堂、定兴堂、东来堂、东莲堂、笃亲堂、笃庆祠、笃谊堂、端木堂、惇本堂、博典堂、惇睦堂、惇叙堂、惇裕堂、敦本堂、敦复堂、敦厚堂、敦伦堂、敦敏堂、敦睦(穆)堂、敦善堂、敦修堂、曹辉堂、恩本堂、得堂、芳庆堂、福德堂、福景堂、福善堂、福葫堂、辅尧堂、富德堂、富贵堂、根本堂、耕读堂、耕心堂、耕余堂、古春堂、古香堂、光裕堂、光远堂、广福堂、广居堂、丽道堂、合敬堂、恒鉴堂弘农堂、宏义堂、洪雅堂、鸿嗣堂、鸿禧堂、鸿孝堂、厚德堂、厚世堂、厚余堂、花博堂、华棠堂、怀本堂、怀德堂、怀古堂、怀远堂、黄士祠、会龙堂、会文堂、哕凤堂、惠和堂、惠泽堂、积庆堂、积善堂、集义堂、济美堂、继述堂、甲椿堂、甲秀堂、架书堂、稼书堂、见龙堂、建初堂、介福堂、介石堂、介祉堂、金树堂、锦书堂、锦心堂、锦绣堂、晋文堂、景莲堂、景星堂、敬爱堂、敬德堂、敬贤堂、九如堂、居安堂、居仁堂、聚顺堂、楷模堂、克绳堂、克孝堂、乐圣堂、礼义堂、立德堂、利贞堂、莲瑞堂、联辉堂、两仪堂、留余堂、柳汁堂龙门堂、龙眠堂、龙湾堂、陇西堂、鹿洞堂、纶恩堂、郇峰草堂、懋熙堂、祢祭堂、绵远堂、明德堂、明恩堂、鸣凤堂、鸣庆堂、木荣堂、睦本堂、睦族堂、慕义堂、南津祠、念根堂、凝翠堂、凝道堂、凝瑞堂、牛山堂、蟠根堂、培嗣堂、培元堂、平棘堂、平泉堂、平西堂、菩福堂、期颐堂、启后堂、启麟堂、强恕堂、亲睦堂、青莲堂、清白堂、清源堂、庆余堂、全生堂、全树堂、劝文堂、悫存堂、仁:本堂、仁和堂、仁寿堂、仁孝堂、仁义堂、荣贵堂、如在堂、瑞本堂、瑞凤堂、三福堂、三鉴堂、三俊堂、三可堂、三培祠、三培堂、三日堂、三田堂、三友堂、善庆堂、尚德堂、尚书堂、尚武堂、尚义堂、绍衣堂、申及堂、慎德堂、慎话堂、慎诒堂、绳武堂、绳永堂、绳正堂、圣颐堂、师俭堂、师礼堂、世德堂、世高堂、世经堂、世美堂、世祀堂、世享堂、世怡堂、世泽堂、树德堂、树伦堂、树木堂、树务堂、顺安堂、顺德堂、顺和堂、思本堂、思承堂、思敬堂、思世堂、思孝堂、思永堂、四部堂、四得堂、四共堂、四合堂、四教堂、四平堂、四维堂、四行道、松鹤堂、飧诚堂、太白堂、太平堂、泰山堂、坦睦堂、特达堂、天和堂、天生堂、天叙堂、同会堂、同善堂、万寿堂、万树堂、万叶堂、望思堂、卫封堂、味经堂、文靖堂、文莲堂、文运堂、问修堂、五福堂、五经堂、五知堂、务本堂、西平堂、西哉堂、仙根堂、仙景堂、仙籽堂、香木堂、香球堂、孝睦堂、孝思堂、孝义堂、孝友堂、兴和堂、兴让堂、修德堂、修斋堂、绣文堂、叙乐堂、叙伦堂、宣睦堂、学德堂、雅雨堂、延古堂、延平堂、衍庆堂、燕楼堂、养德堂、邺架堂、一本堂、怡安堂、贻泽堂、义兴堂、峄山堂、懿德堂、拥书堂、雍睦(穆)堂、永公堂、永思堂、永兴堂、永言堂、永忠堂、犹龙堂、友鼎堂、友善堂、余庆堂、俞林堂、玉树堂、芋香堂、郁林堂、育莲堂、裕合堂、裕令堂、元珍堂、源远堂、允福堂、载德堂、载福堂、湛露堂、赵郡堂、肇福堂、枕经堂、正德堂、正元堂、至尊堂、致和堂、秩伦堂、中和堂、中明堂、中山堂、忠厚堂、忠愍堂、忠盛堂、忠恕堂、忠武堂、忠贤堂、忠孝堂、忠义堂、种德堂、重厚堂、重伦堂、柱史堂、著存堂、追远堂、梓谊堂、紫气堂、宗建堂、尊亲堂、尊制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相传李氏出尧舜是大理官皋陶之后,皋陶裔孙利贞逃难食“木子”得全,改姓李氏,故李姓以“大理”“辅尧”“利贞”为堂号,其实并无根据。
李氏出春秋晋文公时理官李离之后,故李姓或以“晋文”为家族堂号。
相传老子李耳生于李树下,其母指李树为姓。唐皇室李氏,自言为老子之后,后因称李姓昌盛为“仙李蟠根”,李姓族人因以“蟠根”“仙根”为家族堂号。
李耳曾为周代柱下史官。他过丽谷关,关尹喜曾见紫气东来,因请李耳作《道德经》,被尊 为道家之祖。所 以 李 姓 又 或 以“ 柱 史”“ 道 德”“ 道 德”“ 紫气”“ 东 来” 为堂号。
老子认为万物由道而产生,由德来蓄养,所以李氏又以“养德”为家族堂号。孔子曾对弟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因此李氏又以“犹龙”为家族堂号。其实孔子说的老子名老聃,姓老氏,与老子李耳并非同一个人,所以李氏以“犹龙”为堂号实为“张冠李戴”。
秦始皇丞相李斯(?一前208),随秦始皇巡行,奉命于邹峄山刻石记功,李氏因以“峄山”为家族堂号。
东汉名将李膺(110--169),后汉书》上说他“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 接 者, 名 为 登 龙广 ]”。其后 人以“ 龙门 ]"”“ 登 龙”“ 见龙”“ 会 龙” 为家族 堂 号。李 膺 与太学生郭泰等交厚,反对宦官专擅,致力于纠劾奸佞,被太学生誉为“天下楷模”,其后人或以“楷模”为家族堂号。
唐初太府卿李袭誉,性严整,以威肃闻。他对子孙说:“吾近京城有赐田十顷,耕之可以充食;河内有赐桑千树,蚕之可以充衣;江东所写之书,读之可以求官。吾没之后,尔曹但能勤此三事,亦何羡于人!”其后人以“耕读”为家族堂号。
唐谏议大夫魏微去世,唐太宗李世民叹日:“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以过。今魏微逝,一鉴亡矣!”唐皇族后裔以“三鉴”或“恒鉴”为堂号。
唐名将李靖(571-649),因功封卫国公,其后人以“卫封”为家族堂号。
唐太宗第三子李恪(619-653),永微四年(653)被诬陷赐死,显庆五年(660)追封郁林王,其后人以“郁林”为家族堂号。
唐高宗封泰山之后,欲遍封五岳,永淳元年(682) 于嵩山又造奉天宫。监察御史李善感上疏直言劝阻,时人喜之,谓之“风鸣朝阳”,其后人以“鸣风”“哆风”为家族堂号。
唐刑部尚书李X(647-714)与兄李尚一、李尚贞俱以文章见称。李义著文集五卷,内《两唐书志》为其与兄尚一、尚贞之文之合集。古以花弯比喻兄弟友爱、故《两唐书志》别称《李氏花晦集》。其后人以“花曹”为家族堂号。
唐玄宗李隆基,感其兄李宪让其继位义举,建花粤相辉楼,借兄弟们时时登临,一同奏乐坐叙,同床共寝。其后人以“花萼”“尊辉”“联辉”为家族堂号。
唐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幼年随其父自碎叶( 今吉尔吉斯共和国阿克一贝希姆)迁居绵州昌隆( 今四川江油)青莲乡,自号青莲居士,其后人以“太白”“青莲”“莲瑞”“步莲”等为家族堂号。李白尝作《秋浦歌》,有“白发三千丈”句;又作《惜余春赋》,有“横涕泪兮分怨春华”句,以“春华”比喻青春年华,其后人或以“长发”“春华”为家族堂号。
唐德宗宰相李泌(722--789),封邺县侯,人称“李邺侯”。他博览群书,好收藏书,号称“邺架”,其后人因以“邺架”“架书”“拥书”为家族堂号。
唐名将李晟(727- -793)封西平郡王,卒谥忠武,其后人以“西平”“忠武”为家族堂号。
唐玄宗时乐工李龟年,善歌,擅吹筚篥,奏羯鼓,并长于作曲,深受唐玄宗赏识。后人称之为“乐圣”,其子孙以“乐圣”为家族堂号。
唐江州刺史李渤(773--831),号景星,曾与兄李涉同在庐山白鹿洞读书,又养白鹿 自 娱, 时 人称之 为“ 白 鹿 先生”, 其后 人 以“ 景 星”“ 鹿洞”“ 白 鹿” 为 家族堂 号。
唐诗人李绅(772--846) 与李德裕(787--850)、元稹(779-831)并称“三俊”,其后人以“三俊”为家族堂号。
唐元和七年(812)状元李固言(782-859),据传中第之前曾走到一株古柳树下,听到弹指声。李固言问是何人,听到答应,说:“吾柳神九烈君,已用柳汁染子衣矣,科第无疑。果得蓝袍,当以枣糕祀我。”后固言依言照办,果中状元,其后人因以“柳汁”为家族堂号。
唐诗人李商隐(813--858),曾任弘农县尉,后人以“弘农”为家族堂号。
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866 或867--933),对待官吏奖罚分明,严惩贪污官吏,商赐清廉之臣,其后人因以“赐廉”为家族堂号。

南唐建立者李异(888--943),其所居之处名为“澄心堂”,北宋太宗、真宗宰相李沆(947--1004),卒谥文靖,其后人因以“文靖”为家族堂号。
北宋真宗时李绎,官至谏议大夫,为官不扰民,却有才不得志,尝作《五知先生》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也”。其后人因以“五知”为家族堂号。
北宋画家李公麟( 1049--1106),告老居龙眠山,自号龙眠居士,其后人以“龙眠”为家族堂号。
南宋抗金名臣李纲( 1083-1140),晚年居福州,于书斋旁植桂树,斋名“桂斋”,其后人以“丛桂”为家族堂号。
北宋吏部侍郎李若水( 1093--1127),靖康二年(1127)随钦宗至金营,怒斥金左副元帅完颜宗翰被害。南宋高宗赠其观文殿大学士,谥忠愍,其后人因以“忠愍”为家族堂号。
南宋理学家李侗( 1093--1163),学者称延平先生,其后人以“延平”为家族堂号。
南宋时庐江( 今属安徽)李氏,淳熙年间编刻《甲秀堂法帖》,其后人因以“甲秀”为家族堂号。
湖南澧县二得堂李氏,始祖李得清、李得明,因以“二得”为家族堂号。
湖南衡山龙湾堂李氏,世居衡山桂林龙湾房,因以“龙湾”为家族堂号。
广东台山东坑李氏,始迁祖李养,字圣顾,因以“圣颐”为家族堂号。
天津延古堂李氏,始祖李京琦,著有《延古堂诗存》,因以“延古”为家族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