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姓氏起源:
姓氏的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氏也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
姓氏主要来自:1、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2、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3、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4、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关于盛氏的姓氏来源说法如下:
源于上古周穆王时有盛国,其公族子孙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盛;
源于改自爽姓,北海太守盛苞,其先姓爽避元帝讳改姓盛。
盛氏迁徙分布: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因政治需要、战乱逃难、经济谋生、改朝换代、避讳改姓、复姓改单姓等原因有无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于中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它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中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的同时,也改变着姓氏的分布。
盛姓的迁徙分布主要有:
从西周到春秋,盛姓一族繁衍于今山东泰安一带。公元前686年,齐国灭郕,盛氏族人开始散布于山东、河南和四川一带。
秦汉之际,盛氏族人已在中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定居,并形成汝南和梁国两大郡望。东汉时期,盛氏活动范围已不仅限于河南、四川地区,当时中国南方的云南地方,也已经有盛氏踪迹。当时和司马相如有过一段趣话的盛览,即云南大理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姓族人一度在汝南、梁国繁衍兴盛。其后由于战乱的波及,盛氏族人被迫南迁至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唐末至五代时期,盛氏族人中有南迁到福建泉州者。
北宋时期,盛度、盛申甫父子南应天府徙杭州余杭落籍。
明朝初期,盛氏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到了河南、安徽、江苏、河北、山东和北京等地。
盛姓历史名人:
盛彦师唐朝虞城人。少仕侠,隋未李密有功封葛国公,授武卫将军。平王世充,徐园朗反,诏为安抚大使,战败被执。园朗令作书招其弟举虞城叛,彦师不从,园朗壮而置之,后得还。以他罪诛。
盛度字公量。宋朝余杭人。奉使陕西,因览疆域,参质汉书故地,绘为西域图以献,真宗称其博学。盛度一生好学,居家外出,手不释卷,善于作文,曾奉沼编续《通典》、《文苑英华》。著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诸集》等书。以疾致仕,卒溢文肃。
盛延棋:字白沙,江苏仪征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考入南洋水师学堂,后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策动下关海军起义。民国2年(1913年)在烟台参与海军讨袁起义密谋,事泄未遂。民国4年冬,在上海参加中华革命党人发动之夺取肇和军舰,炮击江南制造局之反袁起义。民国5年5月,孙中山自日本回国,在沪谒孙中山。被以索晌为名闹事之鲁藉水兵伐击,蹈海殉义。年29岁,民国13年12月,大元师帅令追赠为海军中将。1985年江苏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