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姓(古音读yan,亦读yi,现又读yin)在《百家姓》中排名第74位。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6%。
殷姓起源
1、自子姓,为帝喾子殷契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商代的第十代君王盘庚自奄(故城在今山东省曲阜)迁到殷(故城在今河南省安阳西北),建立殷国,故称殷商。共传国二十二代,四十四王,六百十九年。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其子孙不得封者,以故国名为氏,王室后裔称为殷姓。
2、自以居地所临殷水者,以水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所载,河南省禹州有殷水颍川,居者以水名为氏,形成殷姓。这一支殷姓最初发源于北方的河南、河北一带。望族居于汝南郡,即现在的河南省汝南县东南。

3、自他族改姓或小数民族中有殷姓:① 清代满洲八旗姓音佳氏,后改为单姓殷。② 今彝、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殷姓得姓始祖——殷契
殷契,乃帝喾之子,商部族传说中的始祖。契为其母简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赐为子姓。契在舜帝时任司徒,掌管教化,后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西南),其裔孙成汤建立商王朝。其间曾五次迁都,十传至盘庚时,又由奄迁到殷(在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故名殷商,契又被后人称为殷契。商下传至纣时被周所灭。后周武王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汤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后裔大多没有封赏,便以原国名为氏,称殷姓,他们尊殷契为其得姓始祖。